姚明,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
添加时间:2025-10-29
姚明在论坛开场时,首先回顾了中国篮球近年来的发展轨迹,他提到,从国家队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到职业联赛的运营,中国篮球正经历“结构性调整期”,2023年世界杯与2024年奥运会的失利,让许多人对中国篮球的未来产生疑虑,但姚明认为,这些挫折恰恰是改革深化的契机。“我们需要正视问题,但更需看到进步,青年培训体系的投入、校园篮球的普及,以及职业联赛商业价值的提升,都是积极信号。”
他以CBA联赛为例,指出联赛在品牌建设与球迷基础拓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,2024-2025赛季,CBA常规赛收视率同比上升15%,社交媒体讨论量增长30%,部分场次甚至出现“一票难求”的现象,姚明也指出,联赛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、青训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。“比如西部省份仅有少数球队,而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多数资源,这种失衡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全域传播。”
关于CBA扩军,姚明表示,篮协已成立专项小组进行可行性研究。“扩军不是简单增加球队数量,而是通过科学布局,推动篮球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。”他举例称,西北、西南等地区拥有深厚的篮球群众基础,但缺乏顶级职业球队支撑,“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建立新俱乐部,不仅能够挖掘潜在市场,还能带动当地体育经济发展。”
这一计划迅速引发热议,支持者认为,扩军将增强联赛竞争性与观赏性,同时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展示平台,前国手、现篮球评论员王仕鹏表示:“日本B联赛通过扩军与分区赛制,成功提升了联赛影响力,CBA可以借鉴其经验,但需避免盲目扩张。”反对声音则担忧扩军可能稀释联赛资源,导致比赛质量下降,某俱乐部管理层人士透露:“目前多数球队处于亏损状态,新增球队可能进一步摊薄商业赞助与转播收入。”
姚明对此回应称,扩军将遵循“循序渐进”原则,重点考察候选城市的场馆条件、资金稳定性及青训体系。“我们不会为扩军而扩军,一切以联赛长期健康为首要目标。”
除了扩军,姚明还强调了青训与国际化的重要性,他透露,篮协正在与教育部合作,推动“小学-中学-大学-职业”四级篮球人才培养体系。“未来五年,我们将新增100所篮球特色学校,并引入AI技术辅助球员选拔与训练。”

在国际化方面,姚明认为中国篮球需进一步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,2024年,CBA首次引入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地区的转播合作,同时有多名中国球员赴欧美联赛效力,姚明表示,篮协将鼓励更多年轻球员参与海外历练,“只有经历高水平联赛的淬炼,才能提升国家队整体竞争力”,他还提到,未来可能恢复亚洲外援政策,但需与本土球员培养目标取得平衡。
在论坛的互动环节,姚特别提到球迷与社区的作用。“篮球不仅是竞技,更是文化纽带。”他举例称,CBA球队在2024年开展的“社区篮球节”活动,吸引了超过10万家庭参与,“这种互动让球迷与球队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结”。
CBA的商业化探索也在加速,2025年,联赛与新锐科技公司合作,推出“虚拟主场”观赛模式,通过VR技术为远程球迷提供沉浸式体验,联赛周边产品销售额同比翻倍,IP开发成为新的增长点,姚明表示,篮协将支持俱乐部开发区域化IP,例如结合地方文旅资源设计特色 merchandise,“让篮球文化融入大众生活”。
近年来,姚明本人及其推行的改革政策屡遭质疑,有人认为他“理想主义”,改革步伐过快;也有人批评联赛与国家队的成绩未能达到预期,对此,姚明坦言:“改革必然伴随阵痛,但停滞才是最大的风险,我们需要信心,也需要耐心。”
他以美国NBA与欧洲篮球联赛的发展历程为例,指出任何成熟联赛都需经历数十年沉淀。“中国篮球不能急于求成,而是要搭建可持续发展的体系,今天的投入,或许要十年后才能看到成果。”

姚明的演讲以一句“篮球的未来不在办公室,而在球场与社区”作结,引发全场掌声,尽管前路挑战重重,但他的坚定态度与清晰规划,为中国篮球的下一步注入了确定性,随着CBA扩军计划的推进与青训体系的深化,中国篮球正站在新一轮变革的起点,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、本土与国际,将是决定其能否实现崛起的关键。
对于亿万中国篮球爱好者而言,姚明的信心与行动,或许正是黑暗中的一束光——照亮前路,也点燃希望。